觀點:新冠清零政策雖具破壞性,但貿然重開後果恐更壞
當我在 2021 年九月失去我的父親,和大多數人一樣,我第一個念頭就是預訂下一班回家的航班。
這是除非你的父母都住在香港。
香港國際機場的客運量於 2018 年排名全球第八,但疫情期間其航班量大減至原有的三分之一,此後都幾乎沒有變化。相反,距離我大學醫學院最近的印第安納波利斯國際機場每天仍有約 500 個航班,航班量連續兩年超越香港。
不單回香港的航班大量減少,更令人無奈的是旅客必須自費於指定酒店隔離三週。旅客在登機前必須出示指定酒店的預訂證明,否則不能登機。 雖然要求公民自費支付檢疫住宿費用在 法律上是存疑的,但檢疫酒店的房間仍然出現大量短缺。使問題更加複雜的是「航線熔斷機制」 — 航班上若有五名或百分之五的抵港旅客確診,香港政府將禁止其航空公司的航班來港五天。
簡單來說,一般市民都難以在最後一刻訂購機票和酒店。
我最後在 2021 年十二月回到香港,一個人被困在一個 200 平方英尺的酒店房間裡,我只能通過 Zoom遙距參加我父親的追悼會,在隔離期間,我亦被禁止任何面對面的互動或離開我的房間。
當下無助的我多麼希望能與家人擁抱,但面對香港如此嚴苛的政策,我只能坐在電腦屏幕前哭泣,獨自在一個陌生和荒涼的房間裡渡過長達 21 天的隔離生活。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那 21 天,我不能忘記我的鄰居在半夜怎樣在他的房間裡歇斯底里地尖叫,以及不停地敲打牆壁。
我的經歷對美國人來說可能是難以想像,但我這個經歷只是反映了這三年來中國公民在疫情下某一個面態的日常生活。慶幸的是,黑暗的盡頭終於出現了曙光:在傳染性更強、死亡率卻較